青原山风景名胜区

刘同升修缮寺庙

刘同升(1587-1646)是吉水枫江人,父亲刘应秋,探花出身,才高八斗,是吉水名才子。刘同升同父亲影响,从小特别爱读书,在父亲的安排下,刘同升拜在邹元标门下读书。邹元标是一个刚介之人,人称割不死的韭菜蔸,打不死的邹元标。在朝做官,与权臣不合,才四十来岁,罢官归里。回到家乡后,开馆授徒,刘同升幸运地成为邹元标的学生。
刘同升读书用功,深得邹元标喜欢。不幸的是,父亲刘应秋在遭到权臣的排斥、打击下,刘同升14岁那年,父亲含恨离世。不久,母亲又去世,家庭败落,使他从小尝到生活的艰辛,政治上的黑暗,更激励年轻的同升发奋求学。
双亲去世后,刘同升的生活受到很大影响,常常感到生活没有着落,好在先生邹元标把自己视为亲生儿子,对刘同升的教育栽培,生活帮助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邹元标外出讲学,喜欢游览名山大川、道观寺庙,时常让年轻的刘同升耳濡目染,丰富了刘同升的阅历。
刘同升20岁那年,他开始游郡学,在吉安城文名鹊起。由于他要养活自己,便做起了私塾先生,一边读书,一边养家糊口。21岁时,长子出生,添丁增口,刘同升忙于教书育儿。直到天启元年(1621),已经35岁的刘同升,才以《书经》中得乡试。乡试中式,就有了赴礼部试的资格,在后来的16年里,曾经多次参加礼部考试,却屡试不第。这时的刘同升已名传大江南北,诗文早被时人耳熟,却不得登第,使刘同升忧郁寡欢。寂寥之际,常携友远游,寄情山水,客居金陵,写下了大量的诗文。
也是在这十几年的浪迹中,接触了许多名士名人,有不少是佛道中的人物。在这些人中,大部人专注王阳明之学,在青原山开讲会,刘同升也在不自觉中往来于吉水与青原山之间。刘同升见青原山净居寺大殿破旧凋敝,瓦梁朽败,庙墙残损,院中杂草丛生,香火清冷,发誓科考成与否不管它,一定要把净居寺修缮好。从此,刘同升除了参加讲会常例,他一门心思放在为寺院筹措资金、倡议全面修复旧制的工作上。
此倡议得到安福县邹守益子孙的拥护,后来由邹元标主持,泰和县的郭子章先生千金,万安张恕卿出500金,净居寺大殿修复才得以开始进行。大殿还未修完,刘同升为使此项工程能延续下去,请颛愚观衡禅师来净居寺任住持,后来修复工程继续得到了多方资助。药地大智在接编青原山志时,写了篇《青原大殿缘起》,回顾了这段往事,认为行善有善报,果然,崇祯十年(1637),已经51岁的刘同升,捷南宫对策,他慷慨触忤相臣,被置第五,后由皇帝亲擢第一,高中状元。庐陵黄奇骏在《青原纪事中》也讲到这件事,说刘同升为修寺庙奔波不息,使庙宇得到焕然一新,讲学有了单独的地方,荆杏双美。可是久而殿功不成,刘同升乃请颛禅师立戒坛,诸人僧肃然,这样刘同升大魁天下。马犹龙说郭茂才首龙行谊高,信因果,愿以五千金修祖庭。这样,刘同升因修寺庙而魁天下,净居寺菩萨灵验,其他人纷纷捐资助建,净居寺得仙人修复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