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荆发新枝
青原山的黄荆是普通却不平凡的灌木,说普通它满山遍野生长,每叶五片,对称长着,长在阴凉潮湿的地方更宽大粗壮,说不平凡,它成就了青原山的禅寺历史地位。尤其是经过七祖行思折断插活的那株黄荆,它有着多次的神话般的传奇色彩。当年行思把黄荆枝条倒插地中,默然祈愿能长大,便在此处扩大道场。倒插荆不但活过来了,长得还枝粗叶茂,蓬勃有生气。行思有佛性,他不但把安隐兰若拓展,成为禅宗一祖庭,还让青原山成为中国历史上极有文化价值的山,庙宇在这里守望了一千多年,禅宗在此弘扬了一千多年,恐怕都与这株倒插的黄荆有关。
明朝初年,由于统治者对佛教态度的原因,全国寺庙受到很大的影响,净居寺也不例外。香火不旺,信徒不多,庙宇残损得不到修复,净居寺的冷清达到历史上的最低点。到了正德年间(1506-1521),净居寺庙庭门可罗雀,时任庐陵知县的王守仁为了宣传致良知之学,见净居寺庙大而僧徒少,便在庙中开坛讲学。虽然此举被后人誉为荆杏双修的美名,对佛庙来说却是一个极大的讽刺。一座历史名寺少有人来供奉,让人办学办得有声有色。王守仁离开吉安后,他的弟子们仍在寺庙中讲学。寺庙主持不高兴了,一个好端端的禅宗祖庭,让读书人在这里聚众讲儒学,寺庙没一点面子可言。
心学家们很同情主持,也很大度,退出庙宇,在寺庙边上新建青原会馆,继续他们的心学会讲,实现青原山真正意义上的荆杏双修。奇怪的是,行思栽插的那株黄荆虽然干壮枝多,到了嘉靖年间(1522-1573),这株已经生长了八百多年的老荆树开始凋谢,树皮粗糙老死,春天出生嫩叶越来越少。人们都认为很正常,万物总有一个生老过程,荆树哪能免俗?到了万历年间,历时近九百年的荆树已枯死多年,再无生气,只有枯枝在山风中颤抖。
40年后,万历四十四年(1616),净居寺主持真元禅师见寺庙破败得不能立足,决意修复栋宇,葺新院庭。重修庙宇的第二年春天,这株高达十丈的枯荆居然在干枝处生出了嫩叶,经过春夏生长,横出一杆新枝,荆叶芃芃。
清初顺治十四年(1657)冬,笑峰大然和尚入主青原山,荆树又表现出神奇,第二年春,枯荆皮上生出嫩芽。民间传开后,知道净居寺重振辉煌的时期来临。没错,这位笑峰大然是江苏丹徒人,俗姓倪,名嘉庆,号朴庵,明末天启年间的进士、历官曹郎,因反对魏忠贤阉党,遭诬陷入狱七年。出狱后,跑到江西永修云居寺为僧,后来转师多处,来到青原山后,首次倡导收集净居寺院史料,编写青原山志。募修毘卢阁,为净居寺续旺香火作出很大贡献。尽管笑峰大然在净居寺主持不到三年,修志、构毘卢阁,还要求“方丈宜与殿同向,荆树之下合建祖堂,开炉禅众宜别一堂。禅堂九架,方丈六楹,斋堂三栋,酌其丰俭,以为舒缩。”大然师为净居寺再振曹洞禅风奠定了基础。
康熙三年(1664),药地大智禅师入主青原山。药地俗名方以智(1611-1671),安徽桐城人。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明亡,退隐山林。受庐陵县令于藻请,来到净居寺。药地禅师主持净居寺后,得到施闰章的鼎力相助。施闰章倡导再兴青原讲会,对传心堂、五贤祠进行整修扩建,立祖关、圣域二坊,建见山、仁树两藏书楼,净居寺香火再次旺盛。药地继笑峰宏愿,完成《青原志略》编辑出版工作,广交政要文友,扩建寺院,严管山田,使净居寺达到历史上的鼎盛。神奇的是,药地在青原山近十年间,古老的荆树生出了第三枝新枝。老荆生机勃勃,以至康熙八年(1669),人们在净居寺依然可以“观倒插荆,摩开禧釜,山谷之诗、浮休之额盖与鲁公之书并峙。”从真元禅师到药地禅师的50年间,三位高僧有作为,枯荆三次再生,实是世间罕见之事。
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 ),太平天国军焚烧净居寺,荆树遭罪,枯萎后,再也不生新枝。至上世纪“文革”运动,有人趁机打劫,将这株历时一千之久的神树给砍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