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民间故事

七祖倒插荆

2013/11/6 14:32:00

七祖行思禅师俗姓刘,今安福县严田乡龙云下村人,是西汉长沙王的后裔,为安福名门望族。其先祖东晋安成太守刘瑕,任满,留居安福,为笪桥刘氏始祖。传到行思祖父刘延,为刘瑕十世孙,仕隋,为吏部尚书郎。遭遇农民军起义,弃官归里,徙居龙云下村。父亲刘锡,生二子,长子行志,次子行思。
行思年约15岁时,剃度出家。这是一个与佛教十分结缘的家族,家族中事佛施道者代不乏人,被族谱记录下来,这在旧时吉安重视族谱的环境下是十分罕见的。行思的先祖母魏华,是晋司徒魏舒之女,乐于神仙之术。未出嫁时就想从方外,父母不许。24岁嫁给大保椽刘幼彦,生二子刘璞刘瑕。刘瑕任安成太守,魏华南渡,在安成修造真浮仙观。刘瑕二女为思微二真人,炼丹于霞观,道术高明。年少的行思受祖父辈影响,年纪轻轻,就想做和尚。家族没有什么反对意见,随性情吧。有意思的是行思出家后未改俗名,行思就是龙云刘氏的谱名。
年少的行思没出过远门,外出漫无目标,只要有寺庙,便先安身下来。从安福的严田出发,他顺着泸水河一直往东行,两三天就到了吉州城。唐代吉州城的寺庙林立,以数十计。行思在城中转了转,吉州城布设在十几个山冈中,高低起伏的山岗到处都是香烟绕缭的寺观,与街巷连在一起,有一点喧嚣。从小生活在龙云山下的行思,心性恬淡,不喜喧闹,吉州城中的寺庙不是他所想栖息之所。有长者指点他,过赣江,东南青原山有不少寺观。
行思第一次踏进青原山,被这里的山水风光所吸引,山不高,青翠;水不深,清澈。行思外出有一个习惯,沿着山下的溪流走,总能看到自己最喜欢的地方。他沿着青原溪往峡谷走,来到安隐山下,他驻足一会儿,四面环顾,山麓有一兰若,座东南朝西北,山势峭峻,两边翠峰如屏,东北高西南低,顺着水流方向看去,西边的山峦曲折回抱,与东侧高岭交错,风口不大,却疏密结合得自然熨贴。冬有御寒屏障,南有风口送爽,绝妙之地啊!
行思没多想什么,就在安隐寺栖身,受具足戒。安隐寺不大,僧尼也不多,行思在此呆了几年,心有所动。寺庙最大的特点是僧人流动,四面八方的流动,年少的行思增长了不少见识,知道在广东韶州有座南华寺,是禅宗祖庭,有一位慧能禅师,佛法无边,人人向往。年轻的行思多么想去韶州,可安隐山又是那么恬淡静宓。这件事放在心里,总是挥之不去。
通天二年(697),初夏的一天上午,行思独自在安隐寺边徘徊,大胆地作出一个决定,随意折一枝黄荆,双手把黄荆捧在胸口前,闭上双眼,在心里许了一个愿,说:“我行思是出家人,愿前往曹溪南华寺学佛法。现在把这枝黄荆倒插在此,上天若怜爱我,倒插荆能生长,我从南华寺回来,一定在此弘扬佛法,扩大道场。”许愿毕,行思将黄荆倒插在一块石边,头也不回地走了。
几个月后,行思来到了他日思夜梦的曹溪,参礼六祖慧能。有一天,行思向六祖禅师请教,问:“当何所务,即不落除级?”慧能回答说:“汝曾作什么来?”行思答:“圣谛亦不为。”慧能说:“落何阶级?”行思对答:“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六祖对行思的回答非常满意,特别器重他,并列为上首弟子。
一日,慧能对行思说:“从上衣法双行,师资递授。衣以表信,法乃印心。我今天已得人才,哪会担心不信任的事呢。自我受衣以来,遭受多难,何况后代,争竞一定很多。衣即留镇山门,你当分化一方,无令断绝。”行思得到六祖慧能真传,奉师命弘化一方,踌躇满志,想到当年在安隐山庙边的许愿,急于回去看一看究竟如何。但心里多少有些忑忐,青原山多么好的地方,万一未能如愿,不知下一步该怎么办?
让行思惊叹的是,十多年前的一小枝黄荆倒插,如今长出人头之高。要知道这黄荆,吉安到处生长,生命力强,但生长缓慢,何况倒插条,成活几乎不可能。天助我啊!行思无比的兴奋。行思便在安隐寺大开道场,弘化曹溪禅宗,开堂说法传徒,四方禅僧纷至沓来。慧能圆寂后,曹溪僧众慕名来青原参礼行思,从此青原名播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