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殿中的舒家陶瓷
永和镇是一块风水宝地,它不仅成为我国古代三大名镇之一,它还因为吉州窑而驰名中外,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层出不穷,可谓人杰地灵之地。
吉州窑大约从唐晚开始烧制,经五代、北宋,到南宋达到鼎盛,号称十万窑工。陶瓷业使永和街繁华,三街六市七十二花巷,各色人物都来永和淘宝、寻欢,俨然赣江中游一大名镇。
两宋之际,吉州窑烧制陶瓷的人中有一对父女叫舒翁、舒娇。翁是对男性长者的尊称,娇是对年轻女性的美称。古代从事劳力活动的底层者,不称其名,仅在姓氏后加上普通的代称罢了,至今我们还不知道舒翁、舒娇的真实名字。父女俩从事制陶业,在当时,几十家窑场,舒家名气最大,历史上称舒家窑。
舒娇从小整天跟在父亲身边,父亲制瓷器,她就捏泥团。父亲上彩,她就在地上涂鸦。十岁的时候,小舒娇央求着父亲说:“爹,你教我做瓷器吗?”舒翁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女儿,只是点点头说:“孩子,你现在还小,长大后,我教你。”话虽然这么说,舒翁知道,做陶制瓷自古来是传子不传女,要突破这个规矩,多么难啊!
可能舒娇是天生制瓷人,自从父亲答应她学陶艺,她就没有离开过父亲的作坊。随着年龄增长,舒娇不只是玩泥巴了,众窑工看着小舒娇长大,都没有把她当成一个女孩看。看着她制作的陶瓷 ,前辈们都自叹不如,捏什么像什么,瓷品上的绘画更是令人赞叹不已。久而久之,没有谁因为她是个姑娘而小看她或歧视她。舒翁松了口气,他决定把制瓷、上釉、烧造技术一一传给女儿。
舒家父女有佛缘,以捏造佛像为能事。舒翁舒娇是民间陶艺人中顶尖高手,生活在底层生活,最了解百姓想什么,喜欢什么,欣赏什么,这本身就是一种市场,怎么满足百姓的需求,舒家父女心里有数。那双灵巧的手,陶泥成为他们表现生活的道具,不同的人物,哭的、笑的、老的、小的、男的、女的、干活的、休闲的,各色人物,应有尽有,栩栩如生。不同的禽兽,家禽鸡鸭鹅,家畜牛羊猪,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上游的,小到蚂蚱知了之类,简直是个动物园。尤其是佛像类,造型不拘形态,万千变化,让人爱不释手。
有一天,青原山净居寺主持带领几个僧人来到永和镇,一是来永和本觉寺庙走走,二是特地来永和请师傅为青原山做几件佛器。他们来到舒家窑,为舒家父女所烧制的陶艺倾倒,飞禽走兽,佛像道人,捏造得形象逼真,色彩自然明快,尤其现场观看父女制瓷、彩绘、堆塑的表演,令人大开眼界。
舒家父女非常高兴地接受主持为净居寺塑制佛像、器物的请求。塑像安置在佛堂,吸引着无数的香客。几年后,舒家父女又为寺殿做了一件佛瓶,白地加釉,五彩灿烂,注入茶水,一两个月不换茶,水不变色味不变异,被世人誉为神壶。
当然,作为民窑的舒家陶,还是以大路货为主,制作的是陶壶瓷盆之类的日用产品。大路货的意义在于是养家糊口的基本保证,玩人像,塑动物小品是性情所致,展示才艺的重要要形式。其实,舒家的制壶塑盆的手艺了得,不只是文献记载中那么简单,《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将舒娇作为宋代著名的瓷塑玩具和人物瓷塑家入传,并且是该辞典中收录的唯一女瓷塑家。两宋之交的学者欧阳鈇,吉州人,他在《杂著》中写到:舒家父女擅于塑造仙佛之像,盛行于乾道年间(1165-1173)。而《景德镇陶录》中说吉州窑“昔有五窑,……五窑中,惟舒姓烧者颇佳。舒翁工为玩具,翁之女名舒娇,尤善陶,其垆瓮诸色,几与哥窑等价。花瓶大者值数金,小者有花。”这个评价是极高的,但没有把他们父女俩的精湛技术给揭示出来。
清初编纂的《青原志略》中记载:“青原殿上一佛瓶,乃永和窑舒翁所陶,其女所画者也。白地加釉,五彩灿然,久盛水其中,不变色味。”这就是民间盛传舒家父女专为净居寺制陶瓷品的文献记录。舒家父女常来青原山礼佛,与净居寺主持交谊甚笃,为方便香客饮茶之便,制作了佛瓶送给寺院。佛瓶是用来装茶水的,即使是大热天,茶水不馊不变味。这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陶瓷工艺技术。我们知道,在南宋,只有官窑才能生产制作闪绿瓷,无论盛装什么食品,都具有保鲜保质功效。由于这种闪绿瓷的名气大,到了南宋末元代初时,一些民窑才纷纷仿制闪绿瓷。而舒家父女几乎与当时官窑同步,烧制出盛装食物不馊不变味的陶瓷。舒家送给净居寺的宝物一直留传至清代。
清初时,净居寺有长生道人,是吉安知府李 在上救下的一头猪,送到净居寺来。长生道人有佛性,在寺庙七八年。当时僧人生怕道人乱跑,因为大殿中不仅供奉香火,还有几件舒家父女的陶瓷,其中有一个大画盘,是舒娇所绘,光艳照人。瓷瓶、画盘、佛像等古陶瓷都摆放在大殿,供游人瞻仰,是大殿镇宝之物。而长生道人从不入殿,和尚们念经时,它只是在殿大门陪伴,和尚们念完经,道人也离大殿。
让寺庙僧人没想到的是,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军焚毁净居寺,舒家陶瓷也随之遭殃,或被砸碎,或被掳去,至今下落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