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原山风景名胜区

阎寀弃官修道

青原山之南有方广山,山麓有岩洞。东晋山西人郭璞(276-324)曾游历至此,大赞洞岩胜地。隋人在此建道观,称洞岩观。唐初改名朱陵观,这与高道阎寀来此修道有关。阎寀来朱陵洞之前,有谢佩仙、彭仙、刘仙等人在此修道。
阎寀,甘肃天水人。唐德宗贞元六年(790)来吉州做太守。下车不久,阎寀游青原山,来到朱陵洞,发现洞前有一条水濂,水从岩巅上流下来,水流终年不断。洞穴很大,也很深,地面平整,可以摆下几张八仙桌。岩洞周边树林茂密,环境雅静,吸引了阎寀,让他心动不己。
贞元七年(791),阎寀北上长安,写了弃官当道士的辞呈,送上德宗皇帝。德宗皇帝很开明,御笔一挥,同意辞官请求,并送给阎寀一个道号,叫遗荣。《唐会要》说:“唐贞元七年(791),阎寀请为道士,从之。赐名遗荣。”这一段话是出自五代著名文学家徐锴《洞岩观记》。阎寀获得皇帝的批准和赐号,欣喜若狂,许多做官的朋友祝贺他,如著名诗人曾在虔州做刺史的戎昱写诗相贺,其一道《送阎使君寀学道青原山》,诗云:
闻道桃源去,尘心忽自悲。
余当从宦日,君是弃官时。
金检封仙骨,灵津咽玉池。
受传三箓备,起从五云随。
洞里花常发,人间鬓易衰。
他年会相访,莫试烂柯棋。
其二道《送阎使君》,诗云:
庐陵太守近隳官,霞帔初朝五帝坛。
风过鬼神延受箓,夜深龙虎卫烧丹。
冰容入镜纤埃尽,玉液添瓶濑齿寒。
莫遣桃花迷客路,千山万水访君难。
阎寀学道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自阎寀出入岩洞后,石门有了变化,慢慢长大,洞口变小。有一天,阎寀夫人怕他进去后出不来,不让他进去,阎寀坚持要进洞,夫人拼命地拉住他的衣服,没有拉住,石门随手而合,阎寀人进洞了,紧贴在石岩上的衣服痕迹留了下来。石门被关住了,阎寀在洞中练功,吐故纳新,七七四十九天后,阎寀的道术练就,石门重新打开。
洞岩因阎寀而闻名,这与徐锴作《洞岩观记》有很大的关系。南宋时,朱陵道观式微,庐陵徐侯浏览后叹道:“青原天下闻山,洞岩观祀典历代隆重,如今破败,当延请高道重振观风。”徐侯从玉笥山请来庄昭林,洞岩得到整治,庄昭林亲自传道。退休在家的朝臣胡铨曾隐居朱陵观,让两个孙子胡槻、胡榘在身边侍读。胡铨为庄昭林写了一篇《洞岩讲坐记》,勒之石,藏之观,使庄昭林名传青史。著名词人刘辰翁常往来于洞岩观、资国寺之间,有多篇诗文传于世,如《水调歌头•游洞岩,夜大风雨,彭明叔索赋,醉墨颠倒》云:“坐久语寂寞,泉响忽翻空。不知龙者为雨,雨者为成龙。看取交流万壑,不数飞来千丈,高屋总淙淙。是事等恶剧,裂石敢争雄。
敲铿訇,扪滑仄,藉蒙茸。苍浪向来半掩,厚意复谁容。欲说正元旧事,未必玄都千树,得似洞中红。檐语亦颠倒,洗尔不平胸。”
阎寀在洞岩修道几年后,来到青原山的北面天玉山。天玉山的巅顶叫芙蓉峰,山峰周边形似芙蓉。据传,浮丘公及其王郭二真人曾在芙蓉峰修炼升天。天玉山因此早有道坛声誉。
阎寀的子孙不忘祖功宗德,便一直栖居在天玉山中,繁衍生息,并以道术为业。元代时,天玉山被列入全国著名道教圣地之一,赐名建观,叫天华观。天华观中建了一座万寿宫,宫前立了一座玄坛,求子嗣特别灵验,香火一直延传至今。只是阎氏的家族到了明代就开始衰落,不久,阎家产业易为他人。
元代揭傒斯为天玉山天华万寿宫撰《天华万寿宫碑》文,文章写道:“按《庐陵志》,侯名寀,初隐芙蓉,后得道山东南三十里之洞岩。”《临江玉笥山志》记载,承天宫西南十五里南障山葆光观,有吉州阎使君别墅,后得道衡岳学仙之人。固芒忽不可知。……侯之孙,自壮岁抱其才游京师,数被荐,不合,去。最后受知集贤诸学士,荐为甘肃儒学副提举。又翩然叹曰:‘即见用,以逾五望六之年,驰数千里之地,逐尺寸之禄,智者不为也。’曰: ‘天华吾故土,吾将老焉。’其犹有乃祖之遗风欤!”
阎寀辞官后,先入洞岩,后居天玉山。曾住玉笥册,建有别墅,又曾学道衡山,足迹所至,飘忽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