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原山风景名胜区

文天祥题写寺门匾

文天祥所处的年代是风雨飘摇、走向没落的时期。他高中状元,官至丞相,但国势乩危,皇帝昏庸,小人当道。文天祥仕途受挫,壮志难酬。救国心切,上书陈策,冒犯天钧,遭权臣排挤,多次罢官回乡。
回到故里,心中不平,常系国事。国事不及,为了排遣愁苦,常与乡贤吟饮,下棋泼墨。文天祥一生好佛道,每次回故里,他都要到青原山走一走,可谓与青原山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青原山留下了珍贵的诗篇与翰墨,丰富了青原山的人文内涵。
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文天祥《己未上皇帝书》,上书乞斩祸国殃民的宦官董宋臣,以强兵兴国,收复山河。理宗不予采纳,还将文天祥罢官。文天祥对朝廷很失望,回故乡隐居。路过青原山,住在净居寺。在寺庙旁的竹音楼中弹琴消遣,留下一首琴铭诗,诗云:“松风一榻雨潇潇,万里封疆不寂寥。独座瑶琴遣世虑,君恩未报壮怀消。”诗歌抒发了对民族危亡的忧虑和壮志难酬的感慨。
六年后,文天祥的伯祖母梁夫人去世而未奔丧,被台臣黄万石弹劾。这次弹劾并不公,按传统礼教要求,伯祖母去世可以不奔丧。文天祥对此不加辩白,认为拿此事辩解有失斯文,他知道这里有着更深层的政治因素。在此之前,文天祥反对朝廷有的大臣因循守旧,得罪了这帮子小人。文天祥愤然回到故乡,再游青原山。这次在青原山呆了一段时间,写下了两首五言律诗,其题为《游青原二首》,一曰:
“钟鱼闲日月,竹林老风烟。
一径溪声满,四山一影圆。
无言都是趣,有想便成缘。
梦破啼猿雨,开元六百年。”
此诗描写了净居寺禅院和环境的幽闲静穆以及悠久的佛教历史,表达了诗人对禅宗佛法的领悟,抒发了怀古幽思和不胜今昔的感慨。其二为:
“空庭横螮蝀,断碣偃龙蛇。
活大参禅笋,清泉透佛茶。
晚钟何处雨?春水满城花。
夜影灯前客,江西七祖家。”
诗歌叙述了禅与佛法的无边广大和春雨中寺院的情景。末句写的是作者的印象,即自己这个尘世的客人,夜晚投宿在七祖行思的道场,灯光将身影投射在墙上,显得孤独无奈,隐含了作者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急流勇退,隐居不仕的心理。
江万里是文天祥的恩师,几经波折担任了左丞相,他召文天祥入朝廷兼权学士院。巨奸贾似道当时在朝廷专横跋扈,压制江万里,常故托辞职,要挟君主,屡次都要皇帝出面来挽留,以显示自己的权威。有一次,贾似道又故伎重演辞职,心想度宗皇上一定会像以往那样说一通好话求他留任。这次皇上命文天祥代拟诏书。文天祥不但没有像其他人拟诏书顺着贾似道的想法,还在诏书中指责贾似道倚老卖老,置国家安危不顾等谴责的话。
贾似道提出辞呈后,便上西湖寻欢游乐,只等皇帝诏见。几天过去,贾似道未等到度宗皇帝挽留诏令,心里好生奇怪,随即派人去打探情况。他以前玩弄这种伎俩时,写挽留诏的人会将诏书先送贾似道审阅,再呈皇上,才从皇帝手中送到贾似道手中。这次文天祥写好的诏书直接呈交皇上。贾似道探试到文天祥眼中没有他,立即派人拟了一份挽留诏送到度宗皇帝那里。
度宗皇帝手中有两份诏书,一份是文天祥起草的,诏书写得合情合理,却不敢用它,怕惹怒贾似道,只好用贾似道送来的挽留贾似道。文天祥知道事情的结果,异常气愤,皇帝如此懦弱,在朝廷中呆下去有什么意义呢?文天祥一气之下,上书请求辞职。咸淳六年(1270),文天祥再次回到故里。
回到富田后,文天祥的心情一直不太好。有一天,去吉州城转转,再次来到青原山,住下来。当时净居寺的住持是齐禅师。齐禅师福州人,为青原法系十三世襄州石门元易禅师的法嗣。齐禅师是一位有政治头脑、关心国家时事的僧人,他与文天祥早几年已有交谊,他对状元出身的吉州名贤心慕己久。文天祥不仅文学好,为人正直真诚,心怀大志,只是憋屈不得伸展。这次见面,两位老朋友深感机缘不易,煮茶烧笋,彻夜畅谈,谈佛事,谈国事,有谈不完的话题。
天将亮,两人毫无倦意,仍在谈兴中。齐禅说:“状元公,你向来好榜书。以你博学和爱国之情,我想请你为净居寺书写山门,为山寺增色。”文天祥没想到齐禅师有这个请求,感到有些意外,更感到亲切。心想,我文某人,读圣贤书,做坦荡人,入仕后一折三波。三次回故乡都曾来净居寺,在这里寻得一点慰藉。尤其与齐禅师聊天,心灵不仅得到升华,更觉得国家命运需要靠大家来掌握,要有责任感,要有主动性。
齐禅师准备好文房四宝,东方己大白。文天祥呷了口茶,一改擅长行草笔法,用十凝重的笔意,正楷下笔,写下了“青原山”三个大字,题识为宋咸淳中,文天祥书。齐禅师把“青原山”三个劲遒有力的大字刊刻在石碑上,嵌镶于净居寺山门上。
元代至正五年(1345),寺庙重修,李石园将三字置于红亭,配了一副楹联,云:“万古文山文,常与青原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