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辰翁三访真常观
刘辰翁,庐陵梅塘小灌人,是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他一生与青原山下的真常观结下不解之缘,曾三次访问真常观。
真常观位于今井冈山大学附属中学校园内。早在三国吴嘉禾年间,道士杨仙来此标竹为坛,设坛求雨,是青原山一带最早的道坛。北宋时,道士尹抱元从玉笥山来此开道场,建造殿堂,扩大道观,影响很大。几十年后的治平年间,朝廷赐名真常观。
旧时河东一带广植桃树,从赣江岸边至稠塘斋楼,满地桃树。春风一吹,一片锦色,成为古代吉州城八景观之一,叫东城桃锦。每年桃花绽放,郡城士人争相渡水,至河东赏花。
刘辰翁是诗人,它与真常观结缘也因桃树桃花。景定三年(1262),刘辰翁考中进士,在廷对时,因言“济邸无后可恸,忠良戕害可伤,风节不竟可怜”而忤权贵,置丙第,以亲老请为赣州濂溪书院山长。五年(1264)春,刘辰翁辞去了赣州濂溪书院山长之职,回到吉州,心情稍为轻松一点。他与朋友在习溪桥边的酒楼中把盏,望见河东一片桃花盛景,怦然心动,心想当年在白鹭洲书院苦读,从未敢渡江到河东去赏桃花。几年过去,河东桃花是如此吸引人。刘辰翁与朋友丢下酒杯,渡船登岸。
这是刘辰翁第一次来河东,见到一片片桃园,仿佛置于仙境。河东的桃林面积大,品种多,村落古庙都掩映在桃花之中。与朋友一边赏景,一边聊天,不知不觉来到著名道教胜地真常观。真常观之名,刘辰翁早已听说,八百多年的旧道观,如今建筑规模并不大,因为刘真人,懒窝在此修道的原因,香火一直很盛。观中有一种叫堇竹的竹子十分珍贵,北宋年间从外地移植而来,节干黄文相间,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刘辰翁与朋友亲眼目睹,觉得太漂亮了。
作为一名诗人,游历美景后总得要说点什么,写点什么,可惜今天留下的《须溪词》中没有这一次游历的作品。刘辰翁一生的诗文集共一百卷,今天留传下来的只剩下十分之一多一点,或许写了而未留下,我们只是从他25年后又游桃林、道观所写的作品中知道的。刘辰翁游历了真常观后,在吉州城小住了一段时间。当时庐陵知县汪士安慕仰刘辰翁的才学,特地邀请刘辰翁夜观海棠。海棠花在夜间开放,古人喜观将酒杯摆放在海棠边,一边饮酒,一边待观花开。观海棠花之后,刘辰翁写了一首《八声甘州》词,谈观花感受,在词序中说:“和汪士安海棠下先归,前是观桃水东,至其乡真常观。”词中首句为“问海棠花下,又何如玄都中游”。刘辰翁拿游真常观、观桃花与夜观海棠相比,使真常观在刘辰翁的脑海里打上了烙印。后来刘辰翁只要游河东桃花,刘辰翁必访真常观,这与刘辰翁长期与佛道交往的习惯也分不开。
1276年,南宋实际已败亡,流亡朝廷逃往海边。刘辰翁隐居故里,过着十分悲愤的遗民生活。他经常往来小灌与吉州城之间。1278年春,刘辰翁再渡江到河东观桃花。这次渡江的心情前一次不一样,国家败亡,同学文天祥被元军俘虏,吉州城一片狼藉,写下了《青玉案》词,词序云:“微晴渡观桃,非复前日弥望之盛,独可十数树耳。盖以此间人摘实之苦,自伐去也。归途悄然念之,作此以示同行。”词云:
稠塘旧是花千树。曾泛入溪深误。前度刘郎重唤渡。漫山寂寂,年时花下,往往无寻处。一年一度相思苦。恨不抛人过江去。及至来时春未暮。兔葵燕麦,冷风斜雨,长恨稠塘路。
这首咏物抒怀词,寄托故国之思。前度刘郎是借用唐代刘禹锡《重游玄都观》诗“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句意。刘辰翁切姓自况,意思是说,十几年后,我又来游真常观,只是今日的真常观周边的桃花不如以前,被人破伐,所剩桃林不多,一片凋零。由此而想到国家破败,“兔葵燕麦”,蔓草丛生,荒废冷落,悲从中生。
至元二十四年(1287)春,刘辰翁56岁。年初时,闲来无事,闭门家中。一日天晴,刘辰翁来到吉州城,眺望河东桃花红遍,再次呼唤过江去河东的欲望,邀三两朋友,登船而去。上岸,一路寻花而来。又一个十多年,桃林不像第二次那样零落,又有了“花千树”的景色。唐代刘禹锡在他的《戏赠看花诸子》诗中说“玄都观里桃千树”,刘辰翁把真常观的盛桃喻作“花千树”,心情稍得一丝安慰。
这一天优游赏桃景后,刘辰翁很激动,写下了《摸鱼儿•水东桃花下赋》,词云:
也何须晴如那日,欣然且过江去。玄都纵有看花便,耿耿自羞前度。堪恨处。人道是,漫山先落坡翁句。东风绮语。但适意当前,来寻须赋,此土亦吾圃。 海山石,犹记芙蓉城主。弹过飞种成土。是间便作仙家杏,谁与一栽千树。朝又暮。怅二十五年,临路花如故。人生自苦。只唤渡观桃,侵寻至此,世事奈何许。
真常观位于今井冈山大学附属中学校园内。早在三国吴嘉禾年间,道士杨仙来此标竹为坛,设坛求雨,是青原山一带最早的道坛。北宋时,道士尹抱元从玉笥山来此开道场,建造殿堂,扩大道观,影响很大。几十年后的治平年间,朝廷赐名真常观。
旧时河东一带广植桃树,从赣江岸边至稠塘斋楼,满地桃树。春风一吹,一片锦色,成为古代吉州城八景观之一,叫东城桃锦。每年桃花绽放,郡城士人争相渡水,至河东赏花。
刘辰翁是诗人,它与真常观结缘也因桃树桃花。景定三年(1262),刘辰翁考中进士,在廷对时,因言“济邸无后可恸,忠良戕害可伤,风节不竟可怜”而忤权贵,置丙第,以亲老请为赣州濂溪书院山长。五年(1264)春,刘辰翁辞去了赣州濂溪书院山长之职,回到吉州,心情稍为轻松一点。他与朋友在习溪桥边的酒楼中把盏,望见河东一片桃花盛景,怦然心动,心想当年在白鹭洲书院苦读,从未敢渡江到河东去赏桃花。几年过去,河东桃花是如此吸引人。刘辰翁与朋友丢下酒杯,渡船登岸。
这是刘辰翁第一次来河东,见到一片片桃园,仿佛置于仙境。河东的桃林面积大,品种多,村落古庙都掩映在桃花之中。与朋友一边赏景,一边聊天,不知不觉来到著名道教胜地真常观。真常观之名,刘辰翁早已听说,八百多年的旧道观,如今建筑规模并不大,因为刘真人,懒窝在此修道的原因,香火一直很盛。观中有一种叫堇竹的竹子十分珍贵,北宋年间从外地移植而来,节干黄文相间,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刘辰翁与朋友亲眼目睹,觉得太漂亮了。
作为一名诗人,游历美景后总得要说点什么,写点什么,可惜今天留下的《须溪词》中没有这一次游历的作品。刘辰翁一生的诗文集共一百卷,今天留传下来的只剩下十分之一多一点,或许写了而未留下,我们只是从他25年后又游桃林、道观所写的作品中知道的。刘辰翁游历了真常观后,在吉州城小住了一段时间。当时庐陵知县汪士安慕仰刘辰翁的才学,特地邀请刘辰翁夜观海棠。海棠花在夜间开放,古人喜观将酒杯摆放在海棠边,一边饮酒,一边待观花开。观海棠花之后,刘辰翁写了一首《八声甘州》词,谈观花感受,在词序中说:“和汪士安海棠下先归,前是观桃水东,至其乡真常观。”词中首句为“问海棠花下,又何如玄都中游”。刘辰翁拿游真常观、观桃花与夜观海棠相比,使真常观在刘辰翁的脑海里打上了烙印。后来刘辰翁只要游河东桃花,刘辰翁必访真常观,这与刘辰翁长期与佛道交往的习惯也分不开。
1276年,南宋实际已败亡,流亡朝廷逃往海边。刘辰翁隐居故里,过着十分悲愤的遗民生活。他经常往来小灌与吉州城之间。1278年春,刘辰翁再渡江到河东观桃花。这次渡江的心情前一次不一样,国家败亡,同学文天祥被元军俘虏,吉州城一片狼藉,写下了《青玉案》词,词序云:“微晴渡观桃,非复前日弥望之盛,独可十数树耳。盖以此间人摘实之苦,自伐去也。归途悄然念之,作此以示同行。”词云:
稠塘旧是花千树。曾泛入溪深误。前度刘郎重唤渡。漫山寂寂,年时花下,往往无寻处。一年一度相思苦。恨不抛人过江去。及至来时春未暮。兔葵燕麦,冷风斜雨,长恨稠塘路。
这首咏物抒怀词,寄托故国之思。前度刘郎是借用唐代刘禹锡《重游玄都观》诗“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句意。刘辰翁切姓自况,意思是说,十几年后,我又来游真常观,只是今日的真常观周边的桃花不如以前,被人破伐,所剩桃林不多,一片凋零。由此而想到国家破败,“兔葵燕麦”,蔓草丛生,荒废冷落,悲从中生。
至元二十四年(1287)春,刘辰翁56岁。年初时,闲来无事,闭门家中。一日天晴,刘辰翁来到吉州城,眺望河东桃花红遍,再次呼唤过江去河东的欲望,邀三两朋友,登船而去。上岸,一路寻花而来。又一个十多年,桃林不像第二次那样零落,又有了“花千树”的景色。唐代刘禹锡在他的《戏赠看花诸子》诗中说“玄都观里桃千树”,刘辰翁把真常观的盛桃喻作“花千树”,心情稍得一丝安慰。
这一天优游赏桃景后,刘辰翁很激动,写下了《摸鱼儿•水东桃花下赋》,词云:
也何须晴如那日,欣然且过江去。玄都纵有看花便,耿耿自羞前度。堪恨处。人道是,漫山先落坡翁句。东风绮语。但适意当前,来寻须赋,此土亦吾圃。 海山石,犹记芙蓉城主。弹过飞种成土。是间便作仙家杏,谁与一栽千树。朝又暮。怅二十五年,临路花如故。人生自苦。只唤渡观桃,侵寻至此,世事奈何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