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原山风景名胜区

开门便是关门人

明朝正德五年(1510),王守仁(1472-1529)来庐陵任知县。王守仁是浙江余姚人,进士出身。早年在朝廷做官,因反对宦官刘瑾对政事胡作非为,得罪了皇帝,被贬到贵州一个僻远的地方做驿丞。驿丞是没有品位的,属于小官吏的杂职人员。刘瑾死后,王守仁才被起用,来庐陵做知县时,已是四十岁的人了。
王守仁一生与庐陵有缘,与青原山净居寺有缘。一到庐陵,见庐陵地区是好学之邦,但乡间的风气并不好,家族与家族之间的关系并不协调,常常闹出问题来,王守仁想改变这种陋习,将自己多年来致力于“致良知”之学在庐陵进行宣传,于是选择了青原山的净居寺开坛讲学。
吉安城内城外有许多书院,王守仁为什么 跑到净居寺去讲学呢?大家知道,吉安地区自唐代以来,是中国书院办得好、建得多的地区之一。古代吉安读书的人多,书读得好,这与吉安书院办得好办得多有重要关系。可是到了明代初年,朱元璋为了加强政治控制,下令撤销了一大批书院,吉安书院多,也遭到了限制。朱元璋死后,他的长孙朱允炆建文帝与第四子朱棣燕王之间产生了争夺皇权的生死斗争,结果,朱棣把侄子赶出了皇宫,建立了自己的皇权。建文帝虽然在朝时间才四年,但在中国传统观念上,朱棣当皇帝是属于篡权行为,是不合法的。那时,吉安有一批人在朝廷当官,吉安人的性格大多数耿直,极力反对朱棣篡权行为,其中有十多位大臣竟然为建文帝以身殉国,宁愿死,坚决不做朱棣的臣子。朱棣当上了皇帝,对吉安就有了看法,他没想到吉安人有这么骜烈,他在政权逐步稳定之后,曾下令削减吉安的书院数量,限制吉安人读书,这也算是一种报复吧。这样一来,吉安在明初之后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书院的发展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王守仁来吉安的时候,书院发展正处于回升时期,书院多起来了,读书的人也多起来了。他要开坛讲学,放着这么多的书院不去,跑到寺庙里讲学,当时很多人不理解。当然,青原山里面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但寺庙是烧香拜佛之地,你要讲学,多少对佛事活动有影响。其实,净居寺在明代中期以前,香火不太旺,寺庙也破落,僧人也比宋代以前少得多。王守仁来寺庙讲学,方丈还表示十分热忱。王守仁讲课,每月讲一次,课讲得非常精彩,听讲的人越来越多,人多的时候,每次达到几百上千人。净居寺的建筑本来已经很简陋,因为讲学,每个月一下子就涌进几百上千人,没有住的地方,连走廊上都住满了人。明朝时,青原山前村已有人家,但住户不多,不像现在有几十户人家。所以王守仁又为听课的人没有吃住的地方感到伤脑筋。
王守仁在净居寺讲了半年学,来了若干回,对寺庙的里里外外已经十分熟悉。但他总觉得大雄宝殿的右厢房有一间较大的僧房一直被锁上,从来没见僧人进出过。王守仁想,现在人多,没有住的地方,这一间僧房打开后不是可以解决一部分人居住吗?王守仁就去询问方丈。方丈说,自我来净居寺后,已有很多年,这门从来没有打开过。当时我曾问过一些现已经圆寂了的老僧人,他们说这僧房是几十年前一位方丈的居室,那位方丈在离开净居寺到其地方云游时说,我走后,请庙中僧人不得随便打开门进去,等待我回来。
王守仁一听,产生了好奇心。他知道,净居寺建寺至今已七百多年,经历了历代的维修和扩建,寺庙里也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方丈,寺庙里也不知道发生了多少不解之谜,而自己却遇到一个僧房被长期关锁的历史之谜。王守仁一下子就来了兴趣,心想自己是朝廷命官,庐陵县最高的行政长官,我就来破解一下这个历史之谜吧。
有一天,王守仁讲完学之后,叫来方丈,说一同去把这个门打开。两个人一起去,方丈因有前人告诫,还是请王知县开门。门打开后,僧房里面的摆设非常整齐,一点都不乱。王守仁进门看里面的摆设,好像自己在什么地方见过似的,就是一种很熟悉的感觉。房里面的东西一切都好,只是所有的陈设上面多了一层灰尘而已。在僧房的门正面摆有一张八仙桌,宝壁墙上挂有书和画,八仙桌上有一张纸,纸上有一行字,被灰尘掩盖着。方丈想看看纸上写的是什么,把纸上的灰尘抖了抖,呈给王知县看,王守仁一看,大吃一惊,纸上写的字是“开门便是关门人”七个字,方丈看后,“啊”的一声,原来眼前这位王知县的前身是净居寺的方丈。
王守仁环顾僧房,没想到,这里居然是自己前世生活的地方,怪不得自己一来吉安就跑到青原山来。
僧房打开了,是一个住宿的好地方,王守仁吩咐方丈把这间房间打扫一下,让前来听讲的人住下来。
王阳明在庐陵只当了八个多月的知县,升了官,做了南赣汀州漳州的巡抚,驻节赣州。到了赣州后,王守仁还经常来吉安讲学。明代万历年间,吉安人为了纪念王守仁在青原山讲过学,吉安成为“理学之邦”,便在净居寺的边上建了一座书院,开始叫青原会馆,后来迁移到翠屏山下时,才叫阳明书院。当时,方丈见王守仁在这讲学吸引了全国求学的人,请他题字留念,王守仁写了“曹溪宗派”四字,至今这块碑刻还立在寺庙中。
晚年,王守仁拜南京兵部尚书,平定广西壮族叛乱,从南方回到赣州时病得已经不行了,他叫人一直往北赶路,没想到,船进入吉安地界时,这位先哲就与世长辞。吉安人这时才知道,王守仁与吉安太有缘。